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墙面斑驳的老厂房,钢筋铁骨的炼钢炉……走进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举办地北京首钢园,工业气息与科技元素交织融合,碰撞出科幻感与未来感。包括高校院所、学(协)会、科技企业在内的全国100多家单位带来了360个展项及互动活动。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参观者参观展出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器。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行走在展馆中,科技发展的蓬勃气象扑面而来,向公众传递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信。
还原真实驾驶舱环境和操作流程,C919仿真机吸引观众排队体验、拍照打卡;坐进“太空舱”模拟太空旅行,体验航天电磁推进技术的未来应用;戴上VR眼镜,感受海洋油气核心装备的构成和安装……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加持的互动科普展品,让广大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感知前沿科技的力量。
科技创新不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也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两名小朋友在体验C919模拟驾驶器。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四川布拖县的马铃薯、福建平和县的蜜柚、江西奉新县的猕猴桃……乡村振兴展区,来自各个科技小院的农产品一字排开。这些都是在科技小院师生技术帮扶下种出的“幸福果”。
“通过科技小院,一大批农业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帮助农民用先进的技术种出更好的粮食。”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介绍,中国农技协已在全国建立了857个科技小院,覆盖80余所涉农院校,3000余名师生长期扎根乡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健康中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智享健康”展区,上百只不同种类的蚊子标本吸引了人们围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就势为他们讲解起常见病媒生物危害及防控知识。
“在病媒生物中,蚊虫是最大的类群,可以传播大量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活中可以通过及时清理垃圾、清除积水等方式预防蚊虫孳生。”刘起勇说,通过控制病媒生物、疫苗接种等手段,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9月17日,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展区,小朋友体验与一款机器手进行动作同步。新华社记者鞠焕宗 摄
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化检测和分析技术助力兵马俑修复保护,VR“中医针灸铜人”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中医针灸的科学原理,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乐器学习、个性化运动健身……主场活动中,科技融入百行千业的应用场景,描绘出一幅幅未来生活的图景。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专门打造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他们研发制作的舞蹈纸壳机器人。这些身着校服的瓦楞纸机器人一边喊出“少年强则国强”,一边做着律动。
“学校开展了很多科学课程和活动,鼓励我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我选修了机器人课程,和同学们用半个学期时间编出了这套程序,希望鼓励更多青少年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北大附中高二学生朱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未来想从事半导体行业,为“中国芯”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制作的舞蹈纸壳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多方位展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多角度展现科普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生动有趣的科学文化体验,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自2004年起,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20年,累计举办活动40余万场次。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科技部等21部门共同组织开展。
责编 徐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