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西起莽莽吕梁,东至巍巍太行,黄河奔腾,长城拱卫,共同筑就起山西表里山河的磅礴气势。
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加以培育,2018年提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10月16日至17日,全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暨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进一步推动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山西交旅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串点连线
打造全域旅游一张网
石砖铺设的静谧小路,错落有致的木屋民宿,品茗闲话的游客悠哉惬意……10月17日上午,当观摩人员走进晋城市陵川县松庙村,瞬间就被这里恬静舒适的环境所感染。
松庙村位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毗邻高(平)新(乡)高速公路,与王莽岭、棋子山景区相连,发展康养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量身打造了‘庄园、云锦、水墨’三类康养驿站,松庙村就属云锦系列驿站。村庄负责驿站的管理养护,避免了驿站闲置的同时降低运维成本,驿站引流反哺村庄发展,助力群众增收,形成了良性互动。”陵川县县长王丽介绍,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驿站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年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带来的游客超过了300万人次。
在晋城,当地一体推进“路、景、村、业”融合发展,采取“指挥部+公司”模式,实施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沿线生态农业、采摘体验、休闲观光、康养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3.9万人返乡创业就业,8万人稳定增收,间接受益人群近40万人。
公路通,百业兴。2018年以来,山西省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旅游公路的服务深度与广度,打通全域旅游的“任督二脉”,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向纵深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截至今年10月10日,山西省已建成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总里程9797公里。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3229公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2868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3700公里,同步建成慢行道685公里、驿站100个、房车营地42个、观景台125个,串联起沿线158个A级以上景区、536个非A级旅游资源(点),基本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快旅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一张网。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兴县段、河津段被评为“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3个“0公里”标志文化驿站成为网红打卡地……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风景道成为省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软硬”提升
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
交旅融合本质上是实现“快进慢游”,通过打造健全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让游客出行更方便、体验更丰富。
“快进”是要全方位构建与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铁、民航等相衔接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切实提升旅游的通达性。
按照规划,到2024年山西省将建成总规模1.3万公里、贯通山西全域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网络。为推进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山西省提前谋划,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并鼓励探索将旅游公路项目与沿线服务区、旅游景区、汽车营地等项目进行捆绑,吸引社会资本整体投资、一体开发,确保项目落地。
同时,山西加快完善以全域旅游为导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旅游公路与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景区景点、重要节点之间“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发展定制客运、旅游公交、乡村旅游班车。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旅游公路沿线长城、黄河、太行、晋商等元素,谋划推出“飞机+高铁+自驾”特色线路,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色文化线、生态旅游线,打造“乡村四时好风光”线路产品。
所谓“慢游”则需要推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真正让游客体验到“最美风景总在路上”的从容。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交通设施与旅游设施有机融合是关键。
按照“一项交通工程就是一道风景”的理念,山西省将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同沿线文化旅游场所一并规划建设,协同推进主体、慢行、景观、服务、信息五大系统建设,提升拓展旅游功能同服务水平。
一方面,结合旅游资源分布和游客需求,加强绿道、骑行道、郊野公园、停车设施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设特色驿站、自驾车旅居车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并加快旅游公路沿线服务区域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群众畅行无忧。另一方面,强化数字赋能与智慧管控,加快推进旅游公路沿线基站布局建设,尽快实现通车路段5G信号全覆盖,加强与旅游景区数字平台衔接,打造“智能信息服务+旅游风景道”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公路,为游客提供数字化、智慧化旅游服务。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山西省将打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大通道,基本建成贯通山西全域的旅游公路网络,形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以及支撑全省均衡发展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面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助力转型发展。
责编 徐雪芳